29

2025/09

【会议报道】学科融汇,医工智联: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肿瘤免疫调节治疗分会场圆满落幕!
浏览次数:24次 发布者: 来源: 时间:2025-09-29


近日,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肿瘤免疫调节治疗分会场在成都隆重召开。本次分会场作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一流学术活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科融汇,医工智联”为核心理念,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放射肿瘤学、免疫学及多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肿瘤免疫调节治疗的前沿进展、临床实践与多学科协作展开深入探讨,为放射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一、会议主席致辞:擘画学术蓝图,共促西部发展

会议伊始,由四川省肿瘤医院郎锦义教授与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冯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辞,为学术交流奠定基调。郎锦义教授指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而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传统手段,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无论是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筛选,还是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协同机制的探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郎锦义教授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西部力量。

▲郞锦义教授致辞

▲冯梅教授致辞

冯梅教授则表示,本次分会场聚焦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这一热门领域,邀请了众多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希望各位参会者能够充分交流、碰撞思想,共同为放射肿瘤学的进步添砖加瓦。

二、肿瘤综合治疗的洞察与精进

▲邓小武教授

▲李文辉教授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邓小武教授与云南省肿瘤医院李文辉教授共同主持,为学术报告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专业保障。

▲许川教授

首先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许川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开发及转化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免疫治疗为无数患者带来显著获益,但临床面临免疫治疗抵抗这一核心瓶颈,其机制包括患者分层监测困难、免疫耗竭、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肿瘤抗原丢失、肿瘤微生态复杂干扰等,且与抗吞噬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未来需以肿瘤干细胞和免疫微环境为核心靶点,结合精准监测开发联合策略,扩大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李壹教授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壹教授作了以《免疫评估在肿瘤性疾病中的探索与应用》的主题分享。李壹教授表示当前临床靶向与免疫治疗需求较大,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反复肿瘤组织活检可行性低,外周血免疫监测成为重要替代手段,不过实体肿瘤早期外周血指标敏感性不足,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制定了《实体肿瘤外周血免疫功能检测专家共识》,为临床提供标准化指导。外周血免疫评估需结合共识标准,优先监测MDSC、T细胞亚群等核心指标,辅以细胞因子动态监测,必要时采用简化模型(如免疫年龄),可为临床治疗决策、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精准支持。

▲刘宏教授

▲张石川教授

接下来的环节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宏教授和四川省肿瘤医院张石川教授担任主持。

▲周鹏辉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周鹏辉教授,带来了以《胸腺法新在抗感染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主题的报告分享。报告中指出,胸腺法新在重症感染与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其核心机制是保护 T 细胞功能、避免过度激活或损伤以延长其工作时间:在抗感染方面,胸腺法新可降低T 细胞的炎症激活,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降低重症风险;在抗肿瘤方面,胸腺法新可降低放化疗对T细胞的损伤,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效果,提升患者生存率。

讨论环节

▲陈忠华教授

▲吴媛教授

▲杨觅教授

▲吴昕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零零医院陈忠华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吴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觅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昕教授围绕报告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的开发需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而精准的免疫评估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同时,专家们也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免疫调节剂+抗肿瘤治疗的协同治疗方案。

三 、免疫调节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探索

▲孙晓南教授

▲赵丽娜教授

本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孙晓南教授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丽娜教授主持,聚焦免疫调节治疗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临床应用,分享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胡晓教授

首先,浙江省肿瘤医院胡晓教授带来了《免疫调节治疗在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探索和应用》的报告。胡晓教授提到,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巩固治疗已成为不可手术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治疗不良反应、免疫治疗抵抗等原因无法获益。目前已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探索优化的治疗方案,其中一项近期发表于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 (TLCR) 杂志的GASTO-1043+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开始即联合联合胸腺法新,可有效降低≥2级总体肺炎发生率,加快治疗中淋巴细胞水平的恢复,明显提高符合免疫巩固治疗条件的患者比例,可显著改善患者中位PFS及OS;并且长程使用至放化疗后12个月可显著改善患者1年PFS率及1年OS率。这些研究结果为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优化方向。

▲王畅教授

随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带来了《从胃肠肿瘤微环境看免疫调节剂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的报告。王畅教授表示,胃肠道肿瘤多为“冷肿瘤”,其肿瘤微环境具有免疫抑制性强、免疫细胞浸润少等特点,导致免疫治疗疗效不佳。目前通过研究发现,胃肠道肿瘤微环境中MHC-I类分子表达受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以M2型为主、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增加等因素,均抑制了免疫应答的激活。而胸腺法新可通过上调MHC-I表达、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M2型向M1型逆转、诱导Th1抗肿瘤免疫应答等机制,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

▲周伟教授

▲马代远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伟教授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马代远教授共同主持了接下来的环节。

▲张力元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力元教授带来了《基于基线淋巴细胞水平的精准布拉格5.0研究探索》的报告。张力元教授团队提出的“布拉格治疗”模式,突破了传统放射治疗仅关注局部控制的局限,基于PD-1/PD-L1抑制剂,放射治疗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三联方案上的系列治疗,实现协同增效,尤其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布拉格5.0研究在前期版本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胸腺法新调控技术,结合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设计出针对不同基线免疫状态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胸腺法新在提高CD4+效应记忆T细胞和CD8+中央记忆T细胞比例的同时,还增强了患者的抗辐射能力和免疫系统功能恢复。这一研究旨在通过动态监控免疫细胞的变化,为患者提供精准、动态化的个体化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治疗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讨论环节

▲戚秀荣教授

▲别俊教授

▲黄江琼教授

▲黄叶才教授

山西省人民医院戚秀荣教授、南充市中心医院别俊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江琼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黄叶才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与讨论。专家们认为,免疫调节治疗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临床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胸腺法新等免疫调节剂在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治疗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专家们也强调,临床治疗需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未来还需深入研究免疫调节治疗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四 、肿瘤综合治疗的多学科实践

▲谢可教授

▲阴骏教授

▲王峰教授

本环节由四川省人民医院谢可教授、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阴骏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峰教授共同主持,通过病例分享的形式,展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孔月虹教授

首先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孔月虹教授,分享了两例晚期肿瘤患者采用布拉格5.0治疗的病例。第一例为71岁晚期肠癌患者,既往多线化疗后病情进展,且反复出现重症胰腺炎。采用布拉格5.0治疗(先给予胸腺法新负荷剂量治疗,后行低剂量放射治疗联合PD-1抑制剂和GM-CSF后),患者肿瘤明显缩小,最终达到CR,PFS超过2年。第二例为晚期宫颈癌患者,既往术放疗、化疗后复发伴淋巴结转移,肿瘤负荷大,手术难度高。经布拉格5.0治疗后,患者肿瘤明显缩小,阴道镜活检提示大量肿瘤细胞坏死。

▲王奕教授

随后,宁波市第二医院的王奕教授分享了一例局部晚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病例。患者为40岁女性,肿瘤距肛2.5cm,局部晚期(cT4bN2bM0),保肛意愿强烈。采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胸腺法新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达到临床完全缓解,避免了手术,实现了保肛,且长期随访无复发,生活质量良好。

▲赵钦教授

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赵钦教授分享了一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病例。患者为57岁男性,初诊时已出现肝脏弥漫性转移,病情严重。采用化疗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后,患者肿瘤明显退缩,后续给予胸部巩固放疗联合胸腺法新治疗,进一步降低了局部复发风险。在疾病进展后,先后采用二线化疗、靶向治疗,患者目前已高质量生存51个月。

讨论环节

▲林宇教授

▲李厨荣教授

▲戴静教授

▲范习刚教授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林宇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厨荣教授、武汉中南医院戴静教授、德阳市人民医院范习刚教授对病例进行了点评。专家们认为,这些病例充分体现了肿瘤综合治疗的多学科协作优势,通过整合放射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并结合胸腺法新等免疫调节剂,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专家们也指出,在临床实践中,需加强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与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五、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张石川教授阴骏教授对本次分会场进行总结。他们表示,本次分会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专家们围绕肿瘤免疫调节治疗的基础研究、临床探索与多学科实践展开了深入交流,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观点与策略。胸腺法新等免疫调节剂在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协同疗效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验证,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希望放射肿瘤学工作者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推动肿瘤免疫调节治疗领域的持续发展,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